最新资讯NEWS
栏目标题TITLE
深国交2020届校友伍薪铭:从剑桥到麻省理工,谈深国交的影响!
时间:2025-02-18 点击量:4
编者按:伍薪铭(George)2020年毕业于深圳国际交流书院(SCIE),2023年本科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经济系,后去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(MIT)就读金融硕士,目前即将加入美国顶尖自营交易公司DRW旗下的量化交易团队。
本科及研究生期间,George先后在高盛香港和英国卡普拉(Capula)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实习,并在城堡基金数据竞赛(Citadel Datathon)中获全美第二的成绩。本篇文章将以访谈问答形式,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他从高中到本科,再到研究生阶段的真实成长历程。
Question 1
Q:你好George!你是从英国剑桥三一经济系毕业,接着又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(MIT)金融硕士的录取,我们都知道MIT所在的城市是马萨诸塞州的Cambridge,也就是“美国剑桥”,因此我们今天访谈的题目就是“从剑桥到剑桥”。作为深国交的校友,你觉得学校环境对你的帮助大吗?能不能说说国交对你有什么影响?
A:非常大。我是在2018年以A1学生的身份进入SCIE的,2020年毕业。SCIE的同学都特别拼:有的人自学大学先修课程,有的在校外参与各种创业或者社会实践。虽然每个人目标不一样,但大家都很有冲劲。这种氛围真的会让你也跟着一起往前跑。当时我就觉得:“身边的人都这么优秀,那我也应该努力试试”。
对高中生来说,找到这样一个相互激励的圈子很重要。以前我对申请顶尖大学的流程和标准没什么概念,可到了SCIE,看老师和学长学姐讨论牛津、剑桥、哈佛、MIT这些学校,就觉得世界真大,门槛也真高。这也让我更有动力去提升自己,无论是学术上还是个人成长方面。
Question 2
Q:很多同学都好奇,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去英国读本科经济学,而不是美国?后来又是什么机缘让你去MIT攻读金融硕士的?
A:我高中时就已经对经济学特别感兴趣,而且那会儿我喜欢学习一些大学教材中的内容,尤其是计量经济学和数学推导部分。英国本科的专业性和紧凑度很吸引我,因为它从大一就会让你直奔主题,三年就能结束本科学业。对当时的我来说,这种模式特别“高效”,能让我快速深入到经济学的核心知识里。
美国的本科则更注重通识教育,对大多数想“先广后深”或者还没想好未来具体方向的同学非常合适。但我当时目的很明确:就是要打好经济与计量方面的理论基础,所以英国的剑桥大学对我来说几乎是“梦中情校”。后来在本科后期,我慢慢对量化金融越来越感兴趣,发现美国在这方面的机会更多:企业需求大,薪资水平高,学术研究也非常前沿。MIT在量化、金融工程领域的声誉是公认的,而且我也很欣赏MIT注重实践、着眼创新的风格,于是就去读了他们的金融硕士。
回想起来,其实就是一边“打怪升级”,一边发现编程能解锁很多花样玩法。如果你正在读高中,对任何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先用网上免费资源去试,先做做看,没准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。
Question 3
Q:在英国剑桥大学的三年,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?比如学业和生活的部分。
A:剑桥大学(英国)给我最大的收获是“学术思维和理论基础”。大一必修课面很广:微观、宏观、计量、政治经济学等都要学;然后大二、大三可以针对自己兴趣去选,比如我专门挑了数学含量更高的课程,那时特别喜欢概率统计、优化理论、时间序列分析等,感觉它们跟量化金融结合得非常紧密。课后,我也会自学算法与编程,尽量让自己既有经济理论的框架,也具备技术实现的能力。
在生活方面,剑桥有一个特点:你周围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顶尖的同龄人,很多人天赋特别强,这一度让我明白“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”。说老实话,这种氛围容易让人谦虚,也让人时刻提醒自己要更努力。除此之外,我在那里也交了不少真心朋友,包括后来一起去美国读研或工作的伙伴。大家课业、活动都很紧张,但偶尔也会去河边散步、打球或一起做饭。回想那段时光,生活是简单但充实的。
Question 4
Q:那后来你是怎么决定去美国读硕士的?而且最后又选择了MIT的金融项目?
A:一方面,我本科学到后来,对量化金融产生更大兴趣;另一方面,我听很多业内朋友说,美国量化市场容量更大,机会也更多。考虑到职业发展,我想去一个能跟得上前沿研究、又和行业联系很紧密的地方。MIT的金融硕士项目在这方面很优秀,它不只是讲投行或传统金融,而是把机器学习、算法、量化金融这些新东西统统纳入课程中。
再者,MIT在波士顿附近,跟不少基金公司和创业环境都离得很近,经常有大咖来校园办讲座、比赛、招聘说明会等等。一听到这个氛围,我立刻就心动了。拿到录取后,我就没有过多犹豫,想赶紧去感受一下“剑桥(美国)”和“硬核科技”碰撞下的金融是什么样子。
Question 5
Q:在MIT学习和在英国剑桥读书,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英美教育对你的影响有哪些呢?
A:我个人的体会是:英国讲究学术深度、研究传统,考试和作业体系都相对科学严谨;美国则更加灵活、注重跨学科和实践。比如在MIT,我可以选博士级别的优化课,也能顺手去商学院或计算机系修创业课或人工智能课。教授们时常把最新发表的论文内容带进课堂,让我们做实战项目、用真实数据来训练模型;甚至有课程要求你从头搭建一个神经网络做量化策略,这跟英国传统高校的授课模式有所不同。
再一个显著区别就是:美国量化金融的公司和人才非常集中,互相之间流动多,校内校外机会多,比如各类黑客马拉松、案例比赛、实习项目等。我在MIT的时候就经常被临时拉去参加某个周末的竞赛,跟同学连轴转写代码、跑模型。大家都这样“玩”着玩着,就把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提升上去了。
Question 6
Q: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你拿到过哪些实习机会?像高盛(Goldman Sachs)和Capula都是很有名的金融机构,能说说它们的特点吗?
A:当然!我在大二和大三之间的暑假去了高盛做全球投资研究(侧重股票研究)。高盛是典型的卖方投行,主要为客户提供研究报告和建议。我在那里学到很多行业分析方法,也积累了对公司财报、估值的一些理解。里面的前辈和同事都非常专业,尤其在“研究深度”这块,很让我敬佩。
后来我又在Capula做了宏观策略和量化交易方面的研究实习。Capula是买方,对冲基金模式,用自有资金去交易。这里就更强调数学思维和编程能力了,因为要快速处理市场数据、建模,验证策略是否有统计优势。通过高盛和Capula的实习,让我了解到金融业里卖方和买方思维方式的差异。我非常感激有这两段实习经历,拓宽了我对金融行业细分的理解。
Question 7
Q:说到这儿,你其实就是从“传统的经济学”慢慢转向金融,特别是量化和宏观对冲这一块。为什么你会觉得,金融才是更适合你的方向?
A:确实,在剑桥学经济的很多同学,要么进政策部门(比如英格兰央行或者智库),要么走上学术道路,继续读博,做经济学研究。对他们来说,这也是很自然的一条路。但我发现,我更痴迷于把学术模型应用到真实市场,并且能在短期内看到反馈。就像在交易中,如果你的模型好,你就赚钱;如果有缺陷,就亏钱,然后赶紧改进。这种快速的反馈循环对我特别有吸引力。
另外,还有一种“肾上腺素”式的刺激感。学术研究通常是个长期过程,从写论文到投稿、同行评审、开会交流,要很久才能验证一个理论。而金融市场是实时反应,你每天都能看到策略表现。这种节奏、这种挑战,让我觉得更过瘾。
再者,金融给你的转型空间也很大。你有了金融的底子,可以去对冲基金、卖方投行、甚至将来想创业也不难。学术可能会让你在某个领域里更深入,但金融行业本身就很宽广,而且薪酬相对也可观,这给你后续的人生做别的事情提供“弹药”。我个人并不是只看钱,但我喜欢这种灵活度和成长路径。
Question 8
Q:你一路看起来很顺利,是不是没有经历过挫折和难关呢?
A:其实也有很多时候很焦虑,也会经历失落。比如大一那年申请投行春季实习,几乎全被拒;当时也很迷茫,心想“是不是我不够好?”但后来发现,这是求职“游戏”的常态。你有时表现不错,可还是被刷掉,原因可能是名额有限,也可能对方更想要另一种特质。这个时候,更加需要沉下心来,继续不断积累经验,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,看看哪里还可以改进,为下一次选择做好准备。
Question 9
Q:父母或家庭在你这个“探索过程”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?
A:从小到大,我的父母一直非常关心我,但他们从不直接干预我的学习,而是给予我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和提问。记得在我成长的过程中,无论是向老师还是同学请教问题,他们都鼓励我自己去寻找答案。更重要的是,在面对人生中那些关键抉择时,他们总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指导和支持,帮助我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他们从来不会打击我,反而以身作则,培养我严谨认真的作风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。即便在遇到困难时,他们也总是耐心鼓励,让我坚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。这种信任和支持,对我整个探索过程来说,真的是至关重要。
Question10
Q:很赞!那如果让你总结下,你在两个“剑桥”分别学到了什么?这对你的人生观有什么影响?
A:我觉得英国剑桥给了我很扎实的学术基础,让我懂得“先把理论学到极致”,对系统的思考和经济学框架很有帮助。而美国剑桥(MIT)让我学会“动手和创新”,提醒我别只停留在概念层面,应该快速动手验证。
人生观上,两段经历都让我见识到什么叫“高手在左,大神在右”。在英国,你会碰到很多在学术圈想要一直深入下去的研究型人才;到美国,又是一批对技术和创业狂热的人才。在这种环境里,我更加明白:选择做什么、怎么做,最终还是要基于自己内心的热爱和擅长,而不是被外界的光环所裹挟。只要能保持好奇心、专注力和热情,再加一点点机遇,就可以走得更远。
Question 11
Q:如果国内的高中生看完你的经历,也想先去英国读本科、再去美国读硕士,你有什么建议给他们?
A:我觉得关键是要想清楚自己在不同阶段想获得什么。如果你对某一个领域(比如经济学或某种STEM学科)真的很笃定,英国那种三年制、本科就比较“专攻”某一方向的体制会给你很扎实的理论基础。等你本科毕业再来美国读研,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挑选与行业前沿结合紧密的课程,比如量化、数据科学或者某个工程领域,这样一来,你的“理论+应用”就都能兼顾。
另外,如果你想进量化或金融行业,一定要重视数学、统计和编程。这些东西其实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开始打牢,这样你研究生再进阶的时候会轻松很多。找学校和项目时,最好多申请几家,增加录取机会。学校的录取标准常常会包含很多因素,你也说不准哪个项目就更青睐你的背景。录取后再做最终决策就更从容,也能根据自己兴趣或职业规划做更好的选择。要是最终能进到MIT这样的学校,就能对接到美国的各种前沿资源,起步也会更快。
Question 12
Q:很多读者应该还在高中阶段,对人生或职业的规划比较迷茫。你有没有什么宏观层面的建议让他们在追求学术excellence的同时,也兼顾自我提升和快乐呢?
A:我会说,眼光可以放长远一点,把你所做的每个阶段都当作一块基石,而不是终点。考上好大学或拿到顶尖实习固然值得庆祝,但之后要想想“我接下来怎么利用这些资源去探索?”而不是只为了一个证书或一个光环就停止前进。
选专业和找工作也别只看“热门”或“高薪”,要真正想想自己喜欢什么、擅长什么,也要兼顾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。就拿我来说,我喜欢数字、喜欢有挑战性的模型,另外我也觉得金融这个领域能对现实产生很直接的影响和回报。所以我在这个方向上越走越深入,就越觉得适合自己。
还有就是永远不要忽视身边的人际关系——朋友、家人、师兄师姐甚至导师。跟他们交流,既能获得鼓励,也能听到各种机会和想法。我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,越开放地接触多种可能性,越能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和潜能。这样你才不会在某个时间点觉得“我选错了路”,因为你一直都在探索和学习。
Question 13
Q:好呀!那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,非常期待看到你未来更多的精彩表现。也祝你在DRW的新工作一切顺利!
A:谢谢!非常感激有机会和大家聊聊我的经历。希望能给还在寻找方向的同学一些启发。假如有学弟学妹想了解更详细的建议或有别的疑问,欢迎随时联系我。祝大家都能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,也祝每个人的旅程都充满精彩!
周老师有话说
深国交首轮入学考试时间为3月16日,意味着从现在起到首考开考仅剩不到一个月了!建议备考深国交的同学抓紧时间。想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-26年深国交入学考试笔试面试备考及同步衔接课程,加微国际备考周老师:zhoulaoshi36524即可免费获得深国交全真模考及课程试听,免费获得深国交备考课程安排及报价。10年以上国际学校备考经验,旗下有深圳广州珠海东莞等多个校区,每年帮助数百人考入深国交等各大国际学校,深国交录取率超95%排名广东第一!最后,希望大家都能考上心中的梦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