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热线:

18823312671

最新资讯
公司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 - 最新资讯 - 公司新闻

深圳顶流国际学校也留不住人?深国交贝赛思培侨背后的退学真相​!

时间:2025-09-12  点击量:4

在大湾区国际教育圈,培侨、贝赛思、深国交向来是家长眼中的 “香饽饽”—— 它们或凭 DSE 升学优势领跑,或靠 AP/A-Level 成绩稳居顶尖,常年占据 “最难进国际校” 榜单。

然而 2025 年新学期伊始,三所学校却接连传出 “大批学生退学” 的消息,反常现象背后,藏着国际教育选择的新逻辑。是学校办学失色,还是家长与学生的需求变了?


贝赛思

“学术筛选” 下的 “自然分流”

贝赛思的 “学生流失”,与其说是 “退学潮”,不如说是高强度学术体系下的 “自然筛选” ,核心源于其 “淘汰式培养” 模式。


严格劝退制度:“普娃” 难扛的 “学术高压”

贝赛思以 “超前学习” 和 “文理兼修” 著称:初中阶段学完高中数学,G9 开始进入高强度 AP 课程学习,每学期均有 “年级大考”,实行 “末尾淘汰”——1-2 门不及格需补考,2 门以上不及格或补考不合格则面临劝退 / 开除,G9 及以上学生若未达标甚至无法毕业。


这种模式下,“时间管理能力弱”“抗压性差” 的学生极易被淘汰。2025 年数据显示,贝赛思全国 5 个校区毕业生仅 206 人,其中蛇口贝赛思 26 人(较去年近 50 人腰斩),广州贝赛思 67 人,大量学生在 G8-G9 的 “高中衔接期” 因难以适应而主动转学或被劝退。


主动转学:向 “适配性” 学校流动

并非所有贝赛思学生转学都是 “被淘汰”。不少学生是因 “升学方向调整” 主动离开:原本走美式 AP 路线,后期转向英系 A-Level,遂转去侧重英式课程的学校;还有部分学生虽适应贝赛思的学术节奏,但更看重课外活动、艺术培养等 “全人教育”,选择转去资源更匹配的国际校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贝赛思的 “学术打底” 效果显著,从小在其体系成长的学生往往基础扎实,转去其他学校后多能 “碾压式” 适应。此外,大湾区部分国际学校提供高额奖学金(最高覆盖 100% 学费 + 住宿费),也吸引了不少贝赛思家长为孩子 “争取福利”,进一步推动了生源流动


深国交

预估分 “严卡” 引发的 “升学博弈”

深国交的学生 “退学风波”,聚焦于 A-Level 体系的核心环节 ——预估分(Predicted Grade) ,本质是学校 “保口碑” 与学生 “求机会” 的博弈。


预估分 “压分”:一场 “信誉保卫战”

在 A-Level 升学中,预估分是大学申请的 “入场券”(申请时大考成绩未出,需靠学校预测成绩递交材料)。深国交的 “压分” 策略早已是公开的秘密:其他学校给 A的成绩,在深国交需再高 7-8 分才能拿到;以 2025 年为例,进阶数学 A门槛高达 93 分,A 线也远高于常规标准。

学校的考量很现实:作为 “牛剑录取大户”,深国交必须维持预估分与实考成绩的高匹配度。若预估分虚高,导致大考成绩与预测差距悬殊,会直接影响大学对学校的信任度,最终损害整体升学口碑。

学生集体抗议与 “有限妥协”

2025 年新学期,40 多名 A2 学生因 “预估分过低影响申请”,以集体退学相抗议。最终深国交做出小幅调整:进阶数学 A * 门槛降至 90 分,A 线下调至 80 分。

这场博弈折射出学生的核心诉求:预估分几乎是 A-Level 学生申请时唯一的学术 “硬凭证”。若预估分仅为 A,即便最终实考拿到 A*,也可能错失 G5 院校的初审机会。有家长吐槽:“用 A 的预估分申请,就像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。”

尽管学校做出让步,仍有部分学生选择转学,目标多为光华剑桥、广东碧桂园等同类顶尖校。尤其是广东碧桂园,2025 年以 19 枚牛剑录取跃居全国第三,港前三录取 238 封(大湾区第一),成为深国交学生的 “热门替代选项”


培侨

政策变动下的 “转学突围”

培侨的 “退学潮”,本质是香港教育政策调整引发的 “连锁反应”,核心矛盾集中在 **“身份认定” 与 “升学成本”** 两大痛点。


香港本地生新政:压垮 “跨境就读” 的最后一根稻草

2025 年 8 月,香港发布本地生定义新政:非永久居民家庭需满足 “考试前在港居住满 2 年” 或 “在港就读满 2 年”,否则将被认定为 “非本地生”,无法享受本地生学费优惠(本地生年学费约 4.45 万港币,非本地生 16-21.8 万港币),也不能占用 1.5 万个政府资助学位。

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了培侨的核心生源 —— 大量持有高才、优才受养人签证的 “临时身份家庭”。这些家庭原本计划让孩子在内地读完 DSE 课程,凭借港籍身份以本地生资格申请港校,如今却面临 “要么赴港插班,要么承担高额学费” 的两难。

更现实的是,新政下非永久居民仅能通过 4% 的 “超额收生” 名额(约 600 个)竞争港校,录取概率大幅降低。因此,不少家长选择 “主动突围”:即便不是香港插班的最佳时机,也先让孩子进入普通 Banding 学校插班过渡,待明年再冲刺优质校;部分暂不迫切的家庭,则选择继续留在培侨,观望政策后续变化。


港籍班转投国际班:DSE 路线的 “信心动摇”

培侨的 “退学潮” 还伴随着另一个反常现象:2025 年入学考试中,国际班竞争热度首次追平港籍班,甚至有近百名港籍班在读学生同时报考国际班。

背后原因在于 DSE 路线的 “不确定性” 加剧:除了身份政策变动,DSE 考试难度逐年提升、港校本地生录取率波动等因素,让原本坚定走 DSE 路线的家长开始迷茫。他们不得不重新权衡:是继续承担政策风险留在 DSE 体系,还是转轨 A-Level 等国际课程,拓宽英美加等多国升学路径?这种 “路线摇摆”,直接导致培侨内部生源流向发生变化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培侨已开始收紧招生身份门槛,而不受政策影响的 “纯港宝” 家庭,则趁机瞄准空出的学位,备考热度有增无减。


总结

适合比 “顶尖” 更重要,三所顶尖校的 “退学潮”,并非意味着学校办学质量下滑,而是暴露了国际教育选择的核心问题:家长往往过度追逐 “名校光环”,却忽视了政策适配、培养模式匹配、升学规划衔接等关键因素。


紧盯政策动态,提前规划 “身份 + 升学” 双路径

针对港籍 / 临时身份家庭:密切关注香港本地生政策、DSE 考试改革等信息,若计划以 “本地生” 申请港校,需提前 2-3 年规划赴港居住或就读时间,避免政策变动导致 “升学成本翻倍”;

国际课程家庭:了解目标学校的预估分政策(如深国交的 “压分” 传统)、考试安排,结合孩子的学术水平判断 “是否能拿到匹配申请目标的预估分”。


理性评估 “学校模式” 与 “孩子特质” 的匹配度

抗压性强、目标明确(如冲刺美本顶尖校)的学生:贝赛思、深国交的高强度学术模式可能是 “加速器”;

适应节奏较慢、注重综合发展,或升学方向尚未确定的学生:避免盲目选择 “淘汰式” 名校,可优先考虑课程多元(如 AP+A-Level 双体系)、培养更灵活的学校;

身份复杂、需兼顾港校与海外升学的家庭:优先选择对政策敏感度高、能提供 “双轨制”(如 DSE + 国际课程)的学校(如培侨国际班、清澜山等)。

周老师有话说

深圳各大国际学校2026年招生季已经开启,想要备考的同学需要抓紧时间。想要了解2026年深圳国际学校入学规划及备考,加微国际备考周老师:zhoulaoshi36524即可免费获得深圳各大国际学校全真模考及备考规划,免费索取详细课程安排及费用报价。10年以上国际学校备考经验,旗下有深圳广州珠海东莞等多个校区,每年帮助数百人考入深圳各大国际学校,国际学校综合录取率超95%!最后,希望大家都能考上心中的梦校。


全国统一热线

18823312671
地址:深圳、广州、珠海、佛山、惠州、武汉、成都、上海、长沙、杭州
邮箱:这里是您公司的邮箱地址

友情链接

百度
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

一粒粟国际备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