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公立转国际的开学焦虑季又到了!这样做带你避免开学即掉队!
时间:2025-09-03 点击量:4
深圳公立转国际的 “开学焦虑季” 又到了!其实公立转国际的 “适应难”,不是孩子能力不够,而是很多家庭忽略了 “衔接准备” 的核心 —— 不是单纯补英文,也不是提前学知识点,而是要做好学术思维、课堂模式、社交节奏的三大转换。今天就拆解 90% 家庭踩过的坑,帮你避开 “开学即掉队” 的困境。
PART.01
别只补 “日常英文”
很多家长以为 “公立转国际,把英文词汇量提上去就行”,但开学后发现:孩子能看懂英文绘本,却读不懂数学课本里的 “函数定义”;能和同学简单聊天,却写不出科学课的 “实验报告”—— 问题出在 “日常英文” 和 “学术英文” 的断层。
1. 先搞懂:公立 vs 国际校的英文需求差在哪?
公立学校的英文侧重 “基础读写”,比如背单词、做选择题、写 100 词短文;但国际校(尤其是 IB/AP/A-Level 体系)的英文要服务于 “全学科学习”:
数学 / 科学:要理解专业术语(如 “linear function 线性函数”“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”),还要能看懂长题干(比如 AP 物理题常带 300 词以上的场景描述);
人文类科目:要读学术文章(如历史课的 “工业革命文献”)、写议论文(比如 IB 中文的 “文本分析”)、做课堂演讲(比如经济课的 “市场案例报告”);
作业 / 考试:很多要求 “学术写作格式”,比如引用要标出处、段落要有 “论点 + 论据” 结构,这些都是公立学校很少涉及的。
2. 正确做法:用 “学科场景” 补学术英文,比背单词高效 10 倍
比如孩子要转去 G9 的 IB 学校,先找学校 G8 的科学 / 数学教材(深圳很多国际校会提供往届教材借阅,或在官网放大纲),重点划 3 类内容:
① 学科核心术语(比如数学的 “quadratic equation 二次方程”,科学的 “cell membrane 细胞膜”),整理成 “术语表 + 例句”(例句直接摘教材里的句子,更贴合课堂场景);
② 长题干 / 课文段落,让孩子逐句翻译,圈出 “逻辑连接词”(如 “however”“therefore”),理解句子间的因果、转折关系;
③ 作业要求(比如 “write a 500-word lab report”),提前教孩子 “报告结构”(目的→步骤→结果→结论)。
PART.02
别只提前学 “知识点”
1. 公立 vs 国际校的课堂模式,差的是 “主动思考能力”
公立课堂多是 “老师讲、学生听、课后刷题”,答案相对固定;但国际校的课堂(尤其是 IB PYP/MYP、AP Seminar)更侧重 “探究式学习”:
比如历史课:公立可能讲 “工业革命的时间线和影响”,国际校会让小组讨论 “‘工业革命是否推动社会进步’,并从经济、环境、人权三个角度找论据”;
比如科学课:公立可能教 “浮力公式”,国际校会让孩子先做实验(用不同物体测浮力),再自己总结规律,最后对比课本公式;
比如语文课:公立可能分析 “文章的修辞手法”,国际校会让孩子辩论 “作者的观点是否有局限性”。
很多公立娃习惯了 “等老师给答案”,突然要主动提问、找论据、和同学争论,会陷入 “不敢说、不会做” 的困境。
2. 正确做法:开学前练 “3 个思维动作”,比补知识点更有用
练 “提问”:从 “被动听课” 变 “主动质疑”
陪孩子读课外书或看新闻时,刻意引导 “提问题”:比如看 “垃圾分类” 的新闻,让孩子问 “‘可回收垃圾’的分类标准是否合理?”“如果执行不到位,可能有哪些问题?”—— 不用追求答案,重点是让孩子习惯 “不只是接受信息,还要思考背后的逻辑”。
练 “小组模拟”:提前适应 “协作式学习”
找 2-3 个同样要转国际校的孩子,每周搞 1 次 “小组讨论”:选一个简单主题(比如 “中学生是否该用手机”),每人提前准备 1 个观点 + 2 个论据,然后轮流发言、互相反驳。家长可以当 “裁判”,提醒孩子 “要听别人的观点,再针对性回应,不是只顾自己说”。
练 “拆解任务”:应对 “项目式作业” 不慌
国际校常布置 “长周期项目”(比如 “做一份关于深圳生态的报告”),公立娃容易不知道从哪下手。可以提前练 “任务拆解”:比如把 “生态报告” 拆成 “确定主题(比如深圳红树林)→查资料(找 3 篇相关文章)→整理数据(比如红树林面积变化)→做 PPT”,每步定个小 deadline,让孩子学会 “把大任务拆成小步骤”。
PART.03
别忽视 “社交衔接”
1. 公立 vs 国际校的社交,差的是 “多元互动模式”
公立学校的社交多是 “固定班级 + 长期相处”,朋友多是 “同桌、同小区”,互动方式比较简单(一起刷题、玩游戏);但国际校的社交更 “灵活多元”:
同学背景多样:可能有外籍孩子、从小读国际校的娃,他们聊的话题(比如 “国外夏令营”“某款英文游戏”)公立娃没接触过;
社交场景不同:课堂上要小组讨论、课后要一起做 ECA 活动(比如戏剧社、机器人社团),社交和学习绑定在一起;
沟通方式更直接:国际校的孩子更习惯 “主动表达需求”(比如 “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对,因为……”),公立娃可能觉得 “这样会得罪人”,不敢开口。
2. 正确做法:帮孩子 “找共同点、建自信”,比 “教话术” 更有用
教 “低压力破冰”:不用 “会说英文” 也能融入
很多孩子怕 “英文不好,不敢和同学说话”,可以教几个 “低压力破冰动作”:比如同学在做手工,递一张彩纸说 “Here you are”;比如看到同学的笔记本上有喜欢的卡通,说 “I like this cartoon too”—— 简单的动作 + 短句,就能拉近距离,比 “长篇对话” 容易多了。
和学校 “提前沟通”:让老师帮孩子 “搭线”
开学前给班主任发个消息:“孩子刚从公立转来,比较内向,麻烦您在小组讨论时,先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任务(比如记录观点),谢谢!” 很多国际校的老师很乐意帮忙,比如故意把孩子和 “性格开朗、中文好” 的同学分在一组,帮孩子快速融入。
PART.04
最后
公立转国际的 “适应期” 不是洪水猛兽,关键是家长别只盯着 “成绩”,而是帮孩子 “补全衔接的缺口”—— 学术英文是 “工具”,探究思维是 “方法”,社交节奏是 “底气”。做好这 3 件事,孩子开学后不会慌,家长也能少焦虑。
周老师有话说
深圳各大国际学校2026年秋季招生季已经开启,对于有想法的家长需要抓紧时间,想要备考的学生和家长一定要做好充足准备。想了解深圳国际学校2026年入学考试规划及备考,加微国际备考周老师:zhoulaoshi36524即可免费预约深圳国际学校全真模考和备考规划,免费获得备考课程安排及费用报价。10年以上国际学校备考经验,旗下有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惠州等多个校区,每年帮助数百人考入广深各大热门国际学校,国际学校综合入学率超95%,录取率和录取人数均排名广深第一。最后,希望大家都能考上心中的梦校。